发布日期:2025-07-03 22:40 点击次数:143
【徐武力专栏】
体系思维下的现代学校治理
原创作者|徐武力(安徽省亳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
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正使学校从机械执行的“流水线”蜕变为有机生长的“生命体”。当课程改革深化、技术革命迭代、家校诉求多元等变量交织叠加,传统“头痛医头”的碎片化管理,如同用补丁修复裂痕斑斑的陶器,终难抵挡系统性风险冲击。体系思维下的现代学校治理,正是以“整体观”重构教育生态,将碎片拧成链条,让经验升维为模型,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的新范式,从而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迭代升级。
一、传统管理与现代治理的区别
在教育朝着现代化不断迈进的进程当中,学校治理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朝着现代化治理方向进行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会出现的趋势,若想要深入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核心概念在学术层面的界定以及理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方面着手,清晰地了解其内在所蕴含的逻辑以及深层的内涵和区别。
展开剩余85%(一)传统管理的内涵
传统学校管理以行政管控为核心,强调自上而下的指令传达 。学校管理层凭借行政权力,围绕教学秩序维护、常规事务执行开展工作,管理模式相对单一,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日常规范的直接约束,决策多由少数管理者主导,教师、学生参与度低,管理目标聚焦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执行 。
(二)现代治理的内涵
现代学校治理以多元主体协同为基础,追求共同价值引领下的学校发展 。它强调治理主体的广泛性,涵盖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通过搭建民主参与平台,汇聚各方智慧,以法治思维、协商机制推进学校管理,注重激发学校内部活力与外部协同力,目标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促进师生全面成长,构建开放、动态、协同的治理生态 。
(三)传统管理与现代治理的区别
主体差异,传统管理主体单一,以学校行政部门和少数管理者为主,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单向管理;现代治理主体多元,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治理参与者,强调“共同治理”,各方平等对话、协同行动。
权力运行,传统管理权力呈自上而下线性流动,决策由管理层单向制定并推行;现代治理权力是多向互动的,通过民主协商、制度规范,让权力在不同主体间合理分配、动态平衡,鼓励基层参与决策。
管理逻辑,传统管理遵循“控制-执行”逻辑,以维持秩序、完成任务为导向,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现代治理秉持“协同-发展”逻辑,以促进学校创新、师生成长为核心,强调制度弹性与人文关怀融合,重视激发内生动力。
二、现代治理的意义
顺应教育现代化潮流,现代治理打破封闭管理格局,以开放、协同姿态回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让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沟通、协作、创新能力,使学校成为连接教育与社会的桥梁,推动教育从“单一育人”向“协同育人”转变。赋予教师、学生更多参与权、话语权,教师从“执行指令”转为“参与治理”,教学创新活力被激发;学生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自我管理、民主意识提升。学校治理不再是管理层“独角戏”,而是全体成员共创共享的“大合唱”,激活学校发展的“一池春水”。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精准把握师生需求、家长期待,使学校决策更贴合实际。从课程设置优化到校园文化营造,从学生成长指导到家校矛盾化解,治理过程汇聚各方智慧,让教育服务更精细、更有温度,提升师生获得感,增强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学校作为教育治理的基层单元,推进现代治理是构建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通过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为区域乃至全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样本,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升级。
三、现代治理的路径
(一)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体系
梳理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的治理权责,制定《学校治理主体权责清单》。如管理者负责统筹规划、制度搭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治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管理;家长参与家校协同政策制定、监督;社区代表参与学校资源链接、社会服务育人等,让各主体“知权尽责”。建立主体准入与退出机制,明确参与治理的条件、流程,对长期不履职、履职不力的主体,依规调整,保障治理主体“能进能出”,保持治理活力。
设立“多元治理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学校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师生权益等议题。如每学期初审议课程方案,学期中研讨校园安全管理,学期末评估治理成效,让各方在固定平台平等对话、共商决策。搭建线上治理平台,利用校园公众号、小程序等,开设“治理建议箱”“在线听证室”,方便无法现场参与的主体随时表达诉求、提交建议,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拓宽参与渠道。
(二)完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
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学校章程》,明确学校性质、办学宗旨、治理结构等核心内容,将现代治理理念、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写入章程,使其成为学校治理“根本法”,统领学校各项制度建设。开展“章程学习与执行评估”,组织全体治理主体学习章程,每年评估章程执行情况,查找制度漏洞、执行偏差,推动章程动态完善,保障治理有法可依、依规而行。
梳理现有管理制度,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教学-德育-后勤-协同治理”制度协同体系。如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与教师参与治理激励制度联动,教学成果突出且积极参与治理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中优先考量,促进制度间相互支撑。鼓励基层创新,设立“治理制度创新试点项目”,支持教师、年级组围绕班级治理、学科育人等小切口问题,探索特色管理制度,成熟经验在全校推广,激发制度创新活力,让制度更贴合学校实际。
(三)强化治理能力建设
实施“学校管理者治理研修计划”,定期组织参加教育治理专题培训,学习现代治理理论、协商民主方法、教育政策解读等内容。如每学年安排40学时专项培训,邀请教育治理专家、优秀校长授课,提升管理者战略规划、协同组织、民主决策能力。
开设“教师治理素养课程”,涵盖教育民主理论、学校治理流程、沟通协商技巧等,融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利用校本培训、线上学习平台,让教师系统学习治理知识,转变“被动管理”观念,增强参与治理的意识与能力。开展“教师治理实践行动”,如组织教师参与班级民主管理改革、学校课程治理项目,在实践中积累治理经验,引导教师从“教学执行者”成长为“治理参与者”,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学校治理。
(四)打造协同治理文化生态
提炼“协同、民主、共生”的现代治理文化核心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墙、校刊、校园广播等载体宣传,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中强化,让治理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治理主体的价值共识。树立“治理文化榜样”,挖掘学校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的典型案例、优秀个人,如“教师治理先锋”“学生治理达人”“家长协同之星”等,通过表彰、事迹宣讲,传递积极参与、协同治理的文化价值,营造“人人参与治理、共筑美好校园”的文化氛围。
建立“治理主体沟通沙龙”,定期组织不同主体开展非正式沟通交流,如每月一次“茶话会”,围绕校园生活趣事、教育困惑、治理建议等轻松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消除沟通壁垒,在情感互动中建立信任。完善“治理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通过校园官网、公众号及时公开学校治理决策、实施进度、成效评估等信息,设立信息反馈专属通道,对主体疑问、建议快速回应,以信息透明保障信任,让治理在公开、信任中良性运行。
(五)推进治理评价与改进
建立“学校现代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治理主体参与度、制度执行有效性、治理成果育人价值等维度,设置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标准。如“治理主体参与率”“制度创新采纳数”“师生满意度提升值”等,从多方面衡量治理成效。实施“多元主体评价”,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教育督导部门共同参与评价,分别从自身视角打分、反馈,打破单一评价局限,让评价更全面、客观反映治理实际情况。建立“治理评价结果分析-改进闭环”,对评价数据深入分析,查找治理短板,如主体协同不足、制度执行偏差等,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明确改进责任人、时间节点,跟踪改进成效。
学校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在主体协同、制度完善、能力提升、文化塑造、评价改进中持续发力,让现代治理理念落地生根,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教育治理根基。
▲作者简介:徐武力配资实盘查询,贵州省盘州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双学历,管理学学士学位,四川师范大学校长任职资格高级研修班结业,吉林财经大学在读硕士。原江苏苏派教育集团副校长,原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副校长,现安徽省亳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等全国多家学术期刊编委。中国民办学校优秀校长,全国创新品牌校长,《华夏教师》杂志社“智慧校长”,被海亮教育集团督导组专家评价为“最好的德育校长”,被《德育报》评价为“好校长”。
发布于:北京市Powered by 炒股配资公司平台网站_最大炒股配资平台_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